蒙古族工匠讓草原流光台中通水管溢彩 ——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銅銀掛飾“十二生肖”。

烏拉特金銀銅器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斯慶巴特爾。(資料圖豪美科技|多鏡頭行車記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行車紀錄器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片)

蒙古族鑲銀樂器。

蒙古族傳統金銀醫療器械。

鎏金鑲嵌銀碗。

銅銀五畜掛件之一。腳底按摩

銅制鎏金酒具。

純銀鑲嵌配飾。

蒙古族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寶,其中一些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初冬時節,走進草原,與淳樸、執著的“非遺”傳承人接觸,被他們精湛的技藝深深吸引。

蒙古族金銀銅器制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這些純手工打造的金屬制品包括蒙古刀、銀碗、鼻煙壺、頭飾、小掛飾以及各種馬具、鞍花等,透過這些精致的藝術品,領略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具用品 祖傳的手藝

斯慶巴特爾,1967年出生於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自8歲開始,跟隨父親朝格紮佈學習蒙古族傳統首飾、日常用具的手工制作技藝。

“小時候,總喜歡在父親工作的時候搞破壞,那些制作工具都是我兒時的玩具。”斯慶巴特爾說。斯慶巴特爾從做一枚戒指到一個擺件,經過多年的磨練,終於成為瞭一名出色的銀匠。

父親去世後,他不斷提高所學技能,期間還多次去蒙古國,和那裡的傳統手工藝大師們進行交流。

為瞭豐富金銀飾品的款式,拓展加工渠道,斯慶巴特爾搜集瞭國內外與蒙古族金銀飾品有關的書籍和材料,研究傳統紋樣細節上的變換,從中汲取創作靈感,在款式、圖樣以及審美需求上推陳出新,使蒙古族飾品兼具傳統和時尚特色。

如今,斯慶巴特爾已是行業內公認的大師,不僅榮獲“中國國傢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還被評為烏拉特金銀銅器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欣賞斯慶巴特爾的作品,第一反應一定是精美,但具體精美在哪兒?外行人恐怕隻能看個熱鬧。

斯慶巴特爾拿起一隻銀碗,向記者講解制作工藝:“這個鎏金銀碗是利用堅硬樹根旋挖成碗形,碗口周邊和碗底通體鑲裹純銀。碗底座周邊雕刻16條龍紋,四周鑲嵌有珊瑚和綠松石。碗底鏤雕一條大龍,配以蒙古族傳統八寶圖案,整個銀碗一氣呵成。”

蒙古族婦女傳統頭飾是斯慶巴特爾這幾年制作比較多的,他說:“頭飾制作是高度藝術化的組合,需要復雜的工藝制作技巧,不僅要掌握多種雕刻技術,還需要寶石鑲嵌和金、銀、銅絲縷的編嵌技術。”

作為烏拉特金銀銅器制作技藝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斯慶巴特爾對待自己的作品十分苛刻。他說:“頭飾上的珠子必須是一個一個搓出來的,這樣分量才會輕,手工比的就是精致度。另外,頭飾也不是越重越好,最重不能超過6公斤。我做的這個烏拉特頭飾隻有3公斤,可以靈活拆分佩戴是它的獨特之處。”

用心才能盡善盡美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一直有一個疑問:用模具要比手工制作效率高多瞭,為什麼要在一件作品上花費數月時間呢?

斯慶巴特爾的回答意味深長,他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傢裡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我不能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手工制作蘊含的價值是獨一無抽油煙機推薦二的。”他接著說:“你看,這隻碗底刻的這條龍,我把它的眼睛、爪子稍微敲的不一樣,就會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

經過多年學習,斯慶巴特爾對掐絲、鑲嵌、鏨刻、制胎、鎏金等工藝已經非常嫻熟,對蒙古族傳統的蒙鑲技藝也有準確的把握,並繼承瞭蒙古族民間手工技法的多種形式。他的妻子蘇雅拉格日樂說:“不管是加工頭飾、佩飾,還是生活用具,斯慶巴特爾從來不用模具,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金銀器的工序是一個復雜而繁縟的過程,工藝多達幾十種。斯慶巴特爾說,能把一種工藝學好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工藝復雜到什麼程度?斯慶巴特爾給我們列舉瞭幾種他常用的技法:制胎工藝,是用錘子(木錘、鐵錘)在金、銀板上打制成胎形,要求在敲打的過程中各部位薄厚均勻;鏨刻工藝,是運用鏨與戧的手法,把金、銀器中亮與暗的對比凸顯出來,展現出多層次的藝術效果。

“看似簡單的拋光工序,如果是多種金屬制成的器具,還要講究前後順序,不然其他部分就會變色。”斯慶巴特爾說。

最考驗耐心的部分,當屬花絲工藝。不同品種的金銀絲制成各類紋飾,用掐、填、攢、焊、編織、推壘等加工技法,將花絲掐制成各種造型。在掐制時要求花絲軟硬適度,紋樣弧度圓滑自然,線條流暢。填絲時要求花紋規矩,疏密適當,在組攢和焊接中不留任何痕跡。

“每一種金屬制品都有一整套獨特的處理手法,隻有用心才能做得盡善盡美。”斯慶巴特爾說。

傳承民族文化

經過幾十年的學習、摸索和研究,斯慶巴特爾手工制作瞭蒙古族部分部落的頭飾、金銀首飾、民間手工藝品等。

2000年至2007年,斯慶巴特爾為中國民族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等復制瞭大量頭飾作品,有巴爾虎頭飾2套,烏珠穆沁頭飾2套,烏拉特頭飾5套,達爾罕和茂明安頭飾4套,科爾沁、克什克騰頭飾共4套,蘇尼特、察哈爾、阿巴嘎頭飾共9套,烏審、鄂托克、達拉特、準格爾頭飾共13套。

不僅如此,斯慶巴特爾還為正藍旗元上都遺址定做紫銅浮雕歷屆蒙古可汗像6尊。後來又為內蒙古博物院復制唐代銅鎏金摩羯紋盤45個。多年來,他為自治區及各盟市博物館修補文物不計其數。

從2013年開始,他承擔起為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制作蒙古族傳統醫療所需金、銀、銅制器械(包括金針、銀針、銅罐、放血器等)的工作。

他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繼承作出瞭傑出的貢獻,獲得瞭業內同仁和社會的認可,很多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他前後培訓出瞭包括來自青海、新疆等地以及蒙古國的徒弟60多名,有些學徒已經獲得自治區級工藝美術大師資格。

除瞭帶徒弟,斯慶巴特爾還在內蒙古博物院進行“蒙古族頭飾傳統工藝方法”講座,還被邀請到內蒙古農業大學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授課。

“我一直在為蒙古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而不懈努力著,今後,我會繼續金屬工藝事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來。”斯慶巴特爾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像斯慶巴特爾一樣的民族傳統手工藝者,他們堅信民族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他們肩負傳承人的使命,不斷地豐富著民族文化的肌理,決心把優秀的民族文化推上新的歷史高度。(記者 徐躍)

(圖片所展示的金銀銅器均為斯慶巴特爾的作品)

分享:
arrow
arrow

    ymm000o4o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